BTBA nyilvános
[search 0]
Több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生技來一刻(Moments in Biotech) 是由 Boston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BTBA)發行。旨在分享在美台灣生技人於職涯上的經歷和創見,盼透過和在美國各地生技產業就業的學長姐的連線訪談,帶給即將入門生技行業的學子一個方向,提攜後進,並加強台美生技人之間彼此的連結,教學相長。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在藥物製程的下游中,Drug Product(最終製劑或藥物成品)的開發是確保藥物安全性、穩定性與有效性的關鍵一步。本集《生技來一刻》聚焦於 mRNA-LNP 的藥物成品製程。我們邀請到現任 Moderna 製程開發科學家、BTBA 新上任共同會長之一的羅維中博士(Jimmy Luo),分享他在 mRNA-LNP 藥物成品製程中的技術挑戰與創新。從疫苗的製備,到產品的穩定性評估,Jimmy 將帶我們深入了解這一領域的前沿技術及他的職涯故事。對藥物製程與生技應用感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 講者 | 羅維中 Wei-Chung (Jimmy) Luo: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主持人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
  continue reading
 
生物學家的工作樣態相當多元,除了在實驗室親手操作之外,也有一類生物學家以不一樣的方式進行科學研究,他們是利用計算方法解決生物問題的「計算生物學家」,或有些人稱為「生物資訊學家」。 本集節目邀請到在藥廠擔任計算生物學家的周文奇博士以及林書弘博士,他們與《生技來一刻》分享計算生物學家如何協助推動藥物的開發,從早期的藥物發現,到後期的臨床試驗,隨著藥物進入不同階段,計算生物學家的工作重點也隨之演進。我們也討論計算生物學家的職涯,兩位講者介紹了他們的訓練背景,討論計算生物學家能夠提供的貢獻,最後也分享他們對於自己在工作上的角色以及反思。 🧑‍💻 講者 | 周文奇博士 Dr. Wen-Chi Chou https://www.linkedin.com/in/wenchichou/ 🧑‍💻 講者 | 林…
  continue reading
 
研究領域物換星移,隨著新的研究領域誕生,也有研究領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有些曾經冷門的領域,則因為技術進步、新的科學發現,回歸眾人追逐的研究熱點。神經膠質細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就是這樣的領域,隨著近年對神經退化疾病的重視,以及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發現指引,原本被認為扮演輔助角色的神經膠質細胞,一躍成為熱門的藥物標的。 本集的訪談邀請到目前在 Biogen 擔任 Associate Medical Director 的蔡蕙歆博士,他將會介紹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的功能,以及這一群「和神經細胞一樣重要」的細胞,在神經退化疾病領域的進展。此外,蕙歆也會和我們分享他如何轉換領域、挑戰自我,從學界教職跳到業界,從基礎研究進到臨床試驗開發。他也和我…
  continue reading
 
美國的高藥價和高醫療支出世界知名,光是處方藥的支出,就佔了全球處方藥物市場的四成,其中十款藥物在 2022 年佔了 Medicare 將近20%的支出(500 億美元),因此最近被《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鎖定,於協商後大砍藥價,有些藥甚至被砍到現在價格的兩折,並於 2026 年實施. 究竟在整條藥物價值鏈當中,有哪些關鍵環節來決定藥價和藥品給付呢?藥品福利管理機構(Pharmacy Benefit Manager, PBM)又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國為什麼不像台灣一樣辦理全民健保呢?關於以上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目前在 Takeda 藥廠擔任 Reimbursement & Contracting Strategy Lead 的 Mik…
  continue reading
 
本集節目邀請到姚若晴博士,若晴博士班畢業之後,隨即加入南加州大洛杉磯區域的新創公司,後續因為公司的組織調整,他面臨在生技寒冬換工作的艱難挑戰,若晴很大方地和我們分享這些心路歷程。 若晴同時也是友台 PodCast 節目《三腳貓實驗室》的主持人,我們討論到製作 PodCast 的酸甜苦辣,是什麼動機讓若晴還有《三腳貓》團隊,出錢出力堅持製作節目與大家分享經驗?請收聽本集節目,一探生技內容創作背後的製作祕辛。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講者 | 姚若晴博士 Dr. Juo-Chin R…
  continue reading
 
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是蛋白質抗體和小分子藥物的結合,此技術利用抗體的專一性,將藥物帶至特定區域來殺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ADC 在近幾年發展的很快。2023 年,ADC 藥物的全球銷售額為 100 億美元,預計在 2028 年成長到將近 200 億美元,15% 的年複合成長率非常驚人。 “魔術子彈” (magic bullet) 的概念從二十世紀初期被提出,指藥物針對特定治病微生物或特定細胞攻擊,而幾乎對身體無害。最初是由德國科學家 Erlich 提出,他合成的小分子Salvarsan,是首款能專一針對梅毒螺旋菌毒殺的藥物,被認為是第一顆魔術子彈。遺憾的是,在其後 50 年由於技術等種種限制,這領域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直到 19…
  continue reading
 
藥物開發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在研究所期間,接觸到的往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且大部分著重於研究機制、找到藥物標的和設計候選藥物這一塊。從候選藥物到上市藥物中間仍然有很大一步和許多阻礙需要克服,其中包括了臨床試驗和藥物製程開發。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Novartis 藥廠擔任 Clinical Science & Innovation Academy Fellow 的廖怡恩博士和 Vertex 藥廠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擔任 Senior Scientist 的畢家興博士,我們以輕鬆的聊天方式,討論了轉譯科學、臨床科學與藥物製程開發的流程、工作內容與趣事。 除了分享自己的職涯經驗,他們也會介紹今年 BTBA 年會 Translational Science Panel 和 …
  continue reading
 
藥廠的營運部門 (operations) 和研發 (research & development)、財務 (financial) 同為藥廠中的巨大核心組織,營運部門通常包含製造、人力資源、資訊等子部門。營運部門的工作內容,常常圍繞著「人」在進行,如何與相關部門一起協調優先項目、有效統籌有限的資源,是在營運部門工作的日常課題。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AstraZeneca 藥廠,負責研發資訊科技管理 (R&D IT) 的陳昱名博士 (Dr. Morris Chen),他的部門支援細胞與基因治療的資訊相關需求;在加入藥廠之前,Morris 在管理顧問公司工作,負責藥廠營運的優化。我們談到當時 Morris 第一份工作的求職考量、顧問業和藥廠的合作關係,也簡介藥廠營運管理。此外,Morris 分享…
  continue reading
 
又是一年的夏季,很多 TBA 年會或是各種 conference 開始舉辦,除了各式講座和專題討論外,人脈拓展 (networking) 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講到 networking,有些人在社交場合不太好意思跟陌生人聊天,或著帶著一點功利的眼光,直率地想和人建立專業領域連結,甚至拜託人介紹工作;也有些人覺得只有管理階層需要和人交流,科學家好好做實驗即可,種種迷思讓 networking 的困難度急劇上升。 但若能抱著單純的心態進行 networking,專注在和不同領域的人認識接觸,除了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又培養專業人脈,實在是好處多多。這一集我們請到兩位在今年波士頓生物科技年會 networking 的負責人 Ginnie and Phoebe 來和我們聊聊一些常見迷思,…
  continue reading
 
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到 June 林靜君醫師,她在橫跨太平洋兩岸的台灣與美國,都有豐富藥廠醫藥事務 (medical affairs) 經驗,同時也是具備臨床經驗的醫學專家。醫藥事務作為藥廠和臨床醫師間的橋樑,需要非常需要靈活地應對進退,除了醫學知識,對不同地區醫師文化的敏感度,更是勝任這份工作的關鍵。June 具備在台美兩地的成長經驗,以及扎實的醫師訓練,成為這份工作的不二人選。但儘管擁有跨文化的成長背景,June 在職涯早期階段,仍然十分費勁。June 大方地和我們分享了許多她如何克服文化障礙的珍貴經驗。 June 吸引我們的,不僅是她橫跨臨床和藥廠、橫跨不同文化的豐富工作經歷,更是她精彩的生命歷程。她過往艱辛的生活和職涯歷程,淬煉出堅毅不服輸的樂觀,與對少數族群的真誠關懷。相信林醫師…
  continue reading
 
在生物技術領域,商業發展(Business Development, BD)的角色至關重要,因為它牽涉到企業的成長和成功。商業發展團隊負責尋找、開發與公司核心業務相關的新機會,包括合作、併購、授權等。這不僅僅是一個獨立部門的工作,也是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生技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商業發展部門的作用變得更加關鍵。通過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獲取新技術、擴大市場範圍等方式,商業發展部門能夠幫助公司實現創新、擴大市場份額,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生技來一刻非常榮幸邀請到目前在 Voyager Therapeutics 擔任 Corporate & BD Head 的 Will 顏伯任博士來跟我們介紹商業開發部門的點點滴滴,並跟我們分…
  continue reading
 
這四季以來,「生技來一刻」邀請過許多嘉賓,也帶大家認識了許多藥廠中不同的部門和職位。以藥物開發週期的視角:從研發、臨床、數據分析、製程,甚至是法規、商務,一直到上市後相關的真實世界證據 (RWE)、醫事 (medical affairs) 等等,都需要透過許多人力、不同部門間的相互配合,才有辦法讓一個新藥順利上市。藥廠要怎麼掌控人力、預算等資源上的分配,監督計劃的推進,協調不同部門間的合作、溝通、還有解決問題呢?那就需要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這個角色囉! 本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 Boehringer Ingelheim (BI) Projec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Team 擔任 Director 的楊秉修博士。…
  continue reading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話,說出了許多神經生物背景求職者的心聲。一方面,2013 年歐巴馬總統推動了 BRAIN Initiative,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企圖解密神秘的大腦,讓腦與神經成為繼基因解碼後的下一個聖杯,開啟了腦與神經科學的大航海時代。另一方面,神經藥物的在藥廠的發展依然跌跌撞撞,神經藥物開發的困難和時長讓許多大藥廠怯步,2018 年大藥廠輝瑞 Pfizer 退出了神經藥物開發、2019 年大藥廠 Amgen 也跟進裁撤神經部門,形成了神經藥物研發的寒冬。雖然 FDA 去年(2023 年)通過了第一個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進程的藥物,但神經藥物研發的寒冬真的過去了嗎?神經生物博士生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Eli Lilly(禮來藥…
  continue reading
 
新藥開發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除了漫長的開發時間之外,人力和資金的投入也非常驚人,更令人頭痛的是,新藥開發的失敗率相當高,風險極大。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產業裡,如果沒有辦法時刻抓住市場動態、做好資源分配,整個公司很可能曝露在難以挽回的巨大風險之中。如何確保公司可以在風浪中抵達目標,就是投資管理部門肩負的重大任務。 投資組合管理 Portfolio Management 不僅限於金融領域,也在醫藥行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探索投資組合管理的流程,包括目標受眾、主要衡量指標以及如何通過資源分配和風險管理,來實現企業的長期成功。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目前在波士頓 Novartis 藥廠投資組合數據科學部門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羅盈智醫師,來跟聽眾分享這個重要但罕為人知…
  continue reading
 
最近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據稱開始人體試驗,Neuralink 嘗試將人腦與大腦連結。但你知道嗎,Neuralink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做人體試驗的腦機介面公司。而且腦機介面除了侵入式還有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除了幫助身體癱瘓的人,更可能和智慧眼鏡與耳機等我們周邊物品結合,走入一般人的生活,幫助我們更專注、甚至能幫助我們改善心理健康。 這集節目是腦機介面訪問的第二集。我們將延續上集,繼續和目前在 Arctop 擔任 Director of Data Science 的徐聖修博士討論更多腦機介面相關話題。在上集節目中Shawn 除了介紹腦機介面外,他也和我們分享他從電機系,一路進到生醫工程領域的求學生涯和職業歷程,這集節目則會更深入的討論腦機介面目前的發展與遇到的挑戰,並提供給…
  continue reading
 
最近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據稱開始人體試驗,Neuralink 嘗試將人腦與大腦連結,將《駭客任務 (The Matrix)》成為現實的決心,引發各界許多關於腦機介面的討論。究竟什麼是腦機介面?我們離電影裡的世界又有多遙遠呢?科幻想像的未來世界外,目前的世界中腦機介面,也扮演著癱瘓病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幫助癱瘓病人維持和外界的交流。 本集節目邀請到目前在 Arctop 擔任 Director of Data Science 的徐聖修博士來和我們聊聊最近當紅的話題–腦機介面。有別於以往講者多為生化背景,徐聖修博士是少數來自二類組(理工科系)的講者,除了介紹腦機介面外,他也和我們分享他從電機系,一路進到生醫工程領域的求學生涯和職業歷程。上集節目會先簡單介紹什麼是腦機介…
  continue reading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生技來一刻」訪問了蕭孟烜博士(Dr. Erin Hsiao),他與我們分享了他在博士班期間過關打怪的經驗,在這集節目中,Erin 則會繼續分享他初入業界的職涯經驗。 許多人常說第一份業界工作是最難找的,因為學校的訓練和業界的需要常常不直接相關(或是相關的不太明顯 🤔),在求職網站中各色各樣的職位中,策略性地認識、選出適合自己的機會,是需要大量心力的一件事。此外,Erin 也和我們分享他在第一份業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毅然決然在生技業凜冬中換工作的心路歷程。 👩‍💻 蕭孟烜 Dr. Erin Hsiao:https://www.linkedin.com/in/meng-hsuan-erin-hsiao/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
  continue reading
 
博士班的訓練,無論是在專業知識技能的硬實力,或是管理專案、人際互動的軟實力,都是許多生技職涯初期的重要養分。「為什麼要唸博班?」、「博士班是怎麼樣的經驗?」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回答。 本集我們邀請到畢業於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蕭孟烜博士(Dr. Erin Hsiao),他毫無保留地和我們分享了他從碩士班動心決定出國唸博班,一路到博班結束的血淚史。這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故事,Erin 來到美國沒幾個月,選上的指導教授沒有拿到終身職,開始了一段到處尋找指導教授,同時和系辦談判的大地遊戲。終於談定指導教授之後,卻發現教授的指導風格相當捉摸不定,在一長段時間的掙扎之中,Erin 透過和自己的深度對話,漸漸找到和教授相處的方法,也成功推進研究。在博班後期,和教授…
  continue reading
 
無數科學家們研究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來對付癌症,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從早期的非專一性的化學和放射線治療,到約西元 2000 年出現的標靶療法 (targeted therapy),以及過去十年開始興盛的免疫療法 (immunotherapy) 等,每一步都是跟癌症對抗的重要里程碑。而從 2017 年 FDA 核准六款 CAR-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細胞療法之後,CAR-T 細胞療法成為癌症研究和治療的一大主流方向。與此同時,目前核准的 CAR-T 療法需要從病人身上取得 T 細胞,改造後放回病人體內,高度客製化的要求導致療程的費用高昂;另外,目前的療法使用病毒將遺傳物質帶入取出的 T 細胞,以表達特定受體,但並非所有細胞都能承受這樣的改造…
  continue reading
 
「商業與策略」系列列車來到第二站,這一集我們要來談談商業分析和市場預測在藥廠商業部門 (Commercial Data & Analytics) 扮演的角色。我們很開心邀請到目前在 Amgen 擔任資深經理的張文穎 Mango 來跟我們分享她的多年在商業分析領域的經驗。跟一般在商管領域耕耘的人略有不同,文穎在國內是生物科技背景出身,但在出國攻讀科技管理碩士後跨入商業分析領域。 「商業分析」不僅是計算出正確的數字,更需要說出一個好的故事; 如何將數字轉為 insight 讓決策高層快速吸收與理解風險是商業分析的必修寶典。當市場預測數字和高層預期不符時,分析者應該如何應對?業界常聽到的 life-cycle management, primary & secondary analytics 等專…
  continue reading
 
醫療科技、遠距醫療等等數位醫療的創新都為未來的醫學轉型帶來許多可能性與希望,也提供許多新創與革新的契機。本集特別節目我們邀請 2023 BTBA 年會深受觀眾喜愛的 Keynote speaker Dr. Liz Kwo 分享她身為醫師、創業家、數位醫療企業經營的經驗。Liz 將分享她對數位醫療趨勢的洞見、對領導力培養的心得、以及身為醫師、經營者、妻子、母親多重角色的平衡。 (本集節目由英文錄製) 講者自我介紹 (1:32) 數位醫療大趨勢 (3:15) 創業經驗分享 (19:10) 企業經營與臨床服務並行的職涯選擇 (29:20) 女性企業家的職涯 (26:51) 新書分享Digital MD (38:27) 🧑‍🔬 Dr. Liz Kwo:https://www.linkedin.com…
  continue reading
 
商業部門,這個聽起來跟華爾街和銀行金融業緊密相關的名詞,其實在生醫業界也是個非常重要的部門。他除了跟公司的營收和利潤緊密掛鉤之外,同時也和藥物市場研究及產品開發的方向息息相關。儘管如此,這個部門對大部分的學生或生醫科學家而言仍舊十分陌生,充滿各種迷思。因此「商業與策略」系列應運而生,希望藉由訪談多位具科學或醫學背景而後進入商業領域部門的專家,來帶大家深入了解該部門的各個面向,從而建立一塊生技領域的重要拼圖。 你知道生醫業界的 PM 不只代表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而有可能是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嗎?儘管兩者的英文縮寫都是 PM,職務內容卻是天差地遠。全球商業部門又是個什麼樣的單位?他們如何跟其他部門銜接來完成重要工作呢?「主動聆聽」及「向上管理」…
  continue reading
 
COVID-19 大流行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當初在家隔離、大規模封城的日子是近代歷史上相當特殊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日子裡,科學家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研究病毒、開發藥物、疫苗以及相關檢測器材,集體的努力讓一度封閉的人類社會在不長的時間之內重新開放。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洪克璿博士 (Alex Hung),他在 COVID-19 期間在帶領新型 PCR 快篩檢測的開發與生產,他所處的公司隨後更被大公司高價收購。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團隊多次擴產、減產的點點滴滴。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洪克璿 Dr. Alex Ko-Hsuan Hung:https://www.lin…
  continue reading
 
本集節目邀請到 BTBA(2023-2024)新任共會長吳佩容、蔡明儒博士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職涯歷程和對未來 BTBA 的展望。目前在 Intellia Therapeutics 擔任 Scientist 的吳佩容博士分享她從化工轉到細胞與基因治療、分別介紹在藥廠的 analytical development 部門和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工作的內容、並分享面臨裁員的心路歷程。目前在 Takeda Pharmaceuticals 擔任 Senior Scientist 的蔡明儒博士則是從醫療資訊管理出發越來越往生命科學靠近,成為在生醫和資訊之間跨領域的橋樑。他同時也會分享台灣博士從台灣跨海到美國找工作的心得。想知道被裁員該怎麼面對、外國學歷和經歷在美…
  continue reading
 
陳聖雄先生(Samuel)在台灣以及矽谷的科技業多年擔任高階主管,他在事業高峰之時,毅然辭去工作,共同創辦了醫乘智慧(AIxMed),應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解決生醫領域的重大難題,他的團隊發展數位細胞學的檢測方法,旨在成為未來病理學醫生的智慧助手。在本集的訪談中,我們談了 Samuel 的創業動機、人工智慧和病理學的未來趨勢,他也不藏私的和我們分享一系列新創公司早期階段的重要決策經驗。 生技來一刻觀眾問券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陳聖雄 | Samuel Chen 🎤 主持人 | 陳乃…
  continue reading
 
「醫師在生技產業的職涯發展系列」迎來本季最後一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醫療科技公司擔任Life Sciences Group VP的Ivy Weng醫師來到節目。Ivy從醫學院時期便開始探索臨床之外職涯可能性,逐步發展自己在醫療、大數據分析與商業的興趣與職涯。她將與我們分享職涯探索的經驗、如何在每個階段找到學習的機會、並在遭遇困難與挫折時如何保持樂觀與韌性。對於醫療大數據分析、商業、跨領域職涯有興趣的朋友,Ivy的分享與經驗將給你在思考每個重大職涯決定、面對挑戰時,有更多啟發! ✅ Ivy在醫學院求學時的職涯探索 (3:00) ✅ 醫療與大數據的結合與赴美求學 (5:35) ✅ 找尋傳統醫學職涯之外的道路,如何思考機會與挑戰 (6:55) ✅ "複利效應" ー 讓每個職涯選擇能互相加乘 (8:…
  continue reading
 
本季生技來一刻的製程系列迎來最終章:蛋白質藥物製程!繼前兩集小分子藥物及核酸藥物的探索後,我們請來了BTBA的前會長同時也是我們來一刻的主持人 - Yvonne孟憲薇博士來陪我們走最後一段製程旅程:大分子藥物。大分子藥物結構複雜,種類繁多,不論分子特性、製作和純化方式都和傳統小分子藥物截然不同,大家在新聞上常聽到的抗體、胰島素等等皆屬於蛋白質藥物。除了科學研究外,Yvonne也花很多時間在培養領導管理能力和其他職場軟技能,在節目中她也非常大方地跟聽眾們分享她一路從獨立貢獻者轉換到管理職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女性科學家們的鼓勵。 對蛋白質藥物的開發流程、部門分工、以及職場溝通等軟性技能開發有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 Time stamp: 講者背景 (2:50) 抗原 v.s. 抗體(8:…
  continue reading
 
🎧 新的一集生技來一刻上線囉! 🎧 在職涯中期轉換跑道、甚至是工作的國家,對於個人與家庭是個令人興奮的機會,也同時充滿了挑戰與未知。這一集我們訪談了在台灣職涯已有不小成就時,帶著一家大小赴美發展的楊昆澈醫師。他將分享如何分析優勢與挑戰,將自己職涯發展中每一個機會串接成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也同時和家人討論出最適合大家的決定。楊醫師也將分享從醫師轉換到生物統計專家、再到藥廠Rea-world evidence部門的心路歷程。不管是在思考職涯轉換、到異國發展,或是對美國藥廠流行病學、Real-world evidence工作有興趣的朋友,昆澈的經歷都會讓你對職涯轉換、找到自己的機會與決策有更多的思考! 本集重點與時間軸: ✅ 楊昆澈醫師的國際衛生、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經歷 (1:05) ✅ 帶著一家…
  continue reading
 
在過去十年中,利用個體的免疫反應應用於癌症治療的理念從理論轉化為現實。使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製造的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cell 療法對某些侵略性的白血病和血液癌症產生了轉變性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讓經過多種治療後癌症復發的患者痊癒。 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業界從事CAR T-cell療法開發的張德寬博士帶我們科普CAR T-cell的起源,以及深入簡出地剖析這個技術的現今挑戰以及令人期待的未來走向。 除此之外,德寬也分享自己從台灣博班畢業,來到波士頓擔任博後,以及尋找到業界工作的奮鬥經歷。期間,他一一化解語言、身分、研究方向轉換等不同的挑戰,也將在這集中分享他的心路歷程。 無論你是對細胞療法、台灣博士來美國求職,或是在不同業界工作部門間轉換…
  continue reading
 
生技來一刻人物專訪系列,這一集邀請到了藥物製程領域的領袖人物:葉秉陽博士(Dr. Ping-Yang Yeh)。 葉秉陽博士是擁有豐富國際藥廠經驗的大分子藥物開發製程的專家,在回到台灣加入台康生技以及全心醫藥生技台灣子公司前,葉博士旅美近30年,並在數家國際大藥廠包括Amgen、Biogen, 及GSK等擔任藥物製程開發的領導及策略開發的重要角色。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葉博士豐富的職涯經驗分享、領導團隊的策略及他的熱情本心。 時間軸 講者介紹 (1:15) 加入藥廠業界而不是留在學界的契機 (4:00) 藥物、製程開發綜觀 (5:30) 大分子藥物製程開發的流程 (10:15) 向上管理的經驗累積:Biogen Formulation部室主管 (13:20) Functional area hea…
  continue reading
 
去年(2022)中研院團隊在《Nature》發表了稱為「無合成分裂」的新發現,顛覆了傳統教科書對於細胞分裂的認識。這種分裂方式不需要進行DNA複製,且可以讓斑馬魚表皮細胞在特定發育階段有效率地增加體表面積,以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在這集節目中,我們訪問了無合成分裂論文第一作者潔盈(Keat Ying),介紹發現無合成分裂背後的故事。讓我們藉由她的分享,更深入了解這項驚人的發現,以及它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Nature文章:Skin cells undergo asynthetic fission to expand body surfaces in zebrafis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Dr. …
  continue reading
 
RNA 干擾 (RNAi) 機制於 2006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當時當紅的新興潛力藥物平台,然而早期的 RNA 干擾藥物開發連連失利,連藥廠巨人們都紛紛退出這個領域。 2018 年,Alnylam Pharmaceuticals 終於通過第一支 RNA 干擾藥物,並在短短幾年內陸續推出多款成功藥物,RNA 干擾療法又重新成為眾人的關注焦點。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 Alnylam 任職的杜荷洲博士,為我們介紹 RNA 干擾機制以及相關藥物開發,我們也談了這將近二十年 Alnylam 打關的種種難關,如何匯聚業界研究、基礎研究、多方專業的努力來共同推動 RNA 干擾藥物的問世。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
  continue reading
 
生技來一刻在這一季特別規劃了藥物製程專題系列,並在首部曲請到謝効吾博士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小分子藥物合成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小分子藥物製作面臨的挑戰。 在系列第二集我們將繼續製程旅程來到核酸藥物。過去幾年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就算是原本對基礎生物非常陌生的民眾,也開始接觸到mRNA、重組蛋白疫苗等生物名詞。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在核酸藥物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朱治齊博士來跟我們聊聊mRNA藥物的基本特性和製作方法,對藥廠製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 講者 | 朱治齊 Jimmy Chu: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chi-jimmy-chu-526b0073/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
  continue reading
 
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分享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這集他們將就各自的經驗分享在不同型態、規模的公司,Medical director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俱備的不同技能。他們也分享了醫師在藥廠可以考慮的不同的職涯道路及機會,以及有志往業界發展的醫師們,可以爭取為自己加分的機會。 本集重點: ✅ Medical director在大藥廠及新創公司扮演的角色 ✅ 醫師在藥廠的職涯機會 ✅ 想往業界發展的醫師可以俱備的實用技能 ✅ 伴侶同在相似道路上如何互相扶持 留言處我們整理了節目連結、講者Linkedin連結,以及過去生技來一刻的節目中談到醫師不同職涯選擇的集數⏬ 👩‍🎓薛涵中 醫師 | Emily Hsiue:https://www.linkedin.com/in/emily-hsiue-117a3…
  continue reading
 
赴美就學或就業是台灣醫師、醫學生職涯發展愈來愈受討論的選項,而在不同職涯階段跳出傳統醫學道路的選擇總是伴隨著機會與挑戰。 這一集我們訪談了一同赴美發展的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夫婦分享從台灣的腫瘤科醫師到美國就讀碩博士、進入不同型態的業界工作的精彩旅程。專訪內容十分精彩,會分為兩部份播出。上集兩位醫師將分享他們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以及職涯轉換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無論你是在思考職涯轉換的醫師,或是對美國顧問業、藥廠工作有興趣的朋友,講者精彩的分享都會讓你對不同的職涯與轉換有更深的認識! 分段重點: 引言與講者介紹 (0:35) 赴美求學的契機與權衡? (2:50) 醫師選擇赴美求學的時間點分析 (4:35) 薛涵中醫師的博士班旅程 (13:50) 吳庭輝醫師的顧問業職涯分享 (25:22) 如何…
  continue reading
 
近年來,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care,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照護)逐漸受到重視,強調醫療行為的結果,而不只是論量計酬。在 Johnson and Johnson (Medical Devices) 擔任 director 的 Cindy Tong 為我們介紹價值醫療在醫療器材領域的現況,他如何利用真實世界證據與健康經濟學的方法,評估醫療器材的價值,進而提高醫療照護的品質。 Cindy 也和我們分享他的職涯經驗,他從生物化學領域轉換到生物統計領域,再從藥物的生物統計部門跨足醫療器材的價值分析,這樣的背景讓 Cindy 在工作上有自己的獨道思路,成為了一位「會統計的科學家」。 時間軸 講者介紹 (0:18) 健康經濟學、市場准入與價值醫療 (2:12) 真實世界證據與健康經…
  continue reading
 
製程開發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在藥物生產流程中扮演著關鍵的中間角色:一方面要承接上游研發部門開發的候選藥物分子,並找出合適的開發路徑,另外一方面也要確保藥物的品質,以支援下游的劑型開發及臨床測試,因此在藥廠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藥物種類而言,早期藥物多屬於有機小分子,是化學家們在燒瓶內混合著各式有機溶劑及許多更小的分子來組裝成最終的藥物。而近年來除小分子外,生物大分子蛋白質藥物及核酸疫苗等也逐漸崛起,為了讓廣大的生技聽眾們更熟悉各種不同類型藥物的製作流程和幕後故事,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一系列藥物製程專題,涵蓋了小分子、核酸與蛋白質藥物,之後會陸續與聽眾朋友們見面,敬請期待。 在這一集很榮幸能請到在有機小分子合成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謝効吾博士來跟我們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
  continue reading
 
人工智慧的應用在生醫領域日漸興盛,像是在基因體學上,使用先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方法的軟體已經是日常資料處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在 Google 帶領 Genomics 團隊的張碧娟博士 (Dr. Pi-Chuan Chang),她將與我們介紹她參與、帶領的專案,也分享她對於人工智慧方法的洞見。我們也談到碧娟從資訊背景轉到生物資訊領域的經驗談,她怎麼在新的環境貢獻、她怎麼和同事學習,還有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 的重要。 喜歡生技來一刻的節目嗎?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支持我們做出陪伴您小憩、通勤時的podcast唷! 一杯咖啡的錢支持生技來一刻 ->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
  continue reading
 
北美生技業界面試攻略下集正式上線了!! 為了幫助飄洋過海來美求學的朋友從校園生活過渡到業界職場,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上下兩集面試攻略,希望能縮小新鮮人在求職時資訊不對稱的差距,順利找到第一份理想工作。 在上集中三位講者Margaret, Yvonne, 以及Phoebe分享了很多關於職缺資訊蒐集和履歷書寫的心法及技巧,這一集三位講者繼續分享當履歷過了人資這關後,後續的面試關卡該如何準備。首輪的電話面試內容為何?該如何準備”Tell me about yourself”這類貫串各輪面試的經典問題?研發和臨床領域在第二輪關卡之後各自有哪些著重點?面試結束前的「問問題環節」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呢?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Time Stamp: 開場引言與簡介 (1:05) 常…
  continue reading
 
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向來是個難題,特別是對許多飄洋過海來美唸書的外國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不僅要面對學校和業界環境的巨大鴻溝,更要面對求職文化差異等種種困難。 畢業生們的心聲都聽到了!為此我們規劃了面試準備二部曲,邀請三位有豐富業界面試經驗的講者Yvonne (Protein Engineering Director at Ring Therapeutics), Margaret (Global Medicines Development Director at AstraZeneca), 和Phoebe (Pharmacology Principle Research Associate at Vertex) 跟聽眾們分享如何有系統地蒐集資訊和準備正式面試時的重重關卡,希望能幫助準備在北美生技業…
  continue reading
 
「生技來一刻」第三季登場了!第一集訪談熱騰騰新官上任的2022-23年度 BTBA共會長何逸雲博士與邱亮源博士,分享他們的職涯旅程以及對BTBA新年度的願景與規劃。 兩位會長皆俱豐富的跨領域經驗:逸雲擁有物理、生醫工程的訓練,後又轉入神經科學的領域,研究思覺失調症。她將分享在不同領域的轉換的心路歷程,以及從中對自身研究及視野的影響。亮源大學時主修生物、輔修物理,博班又轉入化學領域。畢業後他即進入Vertex Pharmaceuticals服務,他從事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在研究什麼?從學術界轉入業界時又有哪些很不同的體驗呢?兩位會長也將分享他們對波士頓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他們這一年度BTBA的規劃與期許。想認識新會長與新一年度BTBA,千萬不要錯過! 分段重點: 開場引言與講者介紹 (0:00) B…
  continue reading
 
Dr. Jo Viney is currently the CEO of Seismic Therapeutics. Prior to this position, she was the president,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o-founder of Pandion Therapeutics, now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Merck & Co, where she developed novel therapeutics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unmet needs of patients living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Prior to foun…
  continue reading
 
BTBA 第十週年的年會 (2022 BTBA Annual Symposium) 在七月於波士頓順利舉辦,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今年年會的特別演講講者 游維文醫師 (Dr. Timothy Yu) 擔任本集「生技來一刻」的講者,游醫師目前於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Broad Institute任教,並且是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主治醫師,他的研究主要以橫跨基因體學、神經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的方法,對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機轉、診斷和治療進行轉譯醫學的相關研究。 本集訪問中,游醫師談到他為得到罕見疾病貝登症的小女孩 Mila 開發的客製化藥物,也和我們分享了他在近二十年間,作為醫師科學家的職涯心路歷程。 本集訪問主要以英文進行,並由兩位引言人…
  continue reading
 
最近,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歡慶發表十週年,這個應用在 2020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至高榮譽,除了迅速成為基礎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應用在許多前贍的藥物開發上。 閔譯立博士 (Yi-Li Min) 在博士班期間就開始進行基因編輯技術與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的研究。畢業後,她將研究帶到新創公司 Exonics Therapeutics 進行新藥開發,該公司隨後被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收購。譯立也加入 Vertex 帶領團隊開發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的 DMD 療法。本集「生技來一刻」,除了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此技術在藥物開發上的應用,以及譯立獨特的職涯歷程。 求學、職涯簡介…
  continue reading
 
上一集聽完台灣的健保,大家對歐美的醫療保險,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下呢? 前端辛苦研發之後,如何將新的科技或是藥品推到市面上讓有需要的人們可以使用,也是一門學問。 這一集的「生技來一刻」邀請到Sharon 陳士穎博士來跟大家聊聊Market Access是什麼,還有藥品上市的前置工作。這當中價格如何制定、針對不同的藥品或適應症,藥廠、保險公司以及法規部門之間如何協商角力,其實是最佳效益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延續上一集讓我們繼續來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01:16 開場、講者經歷&介紹Market Access 07:58 歐美的 Payers 與 醫療保險 13:00 藥價制訂與協商 19:15 Biosimilar或新藥價格制定的策略和差異 21:24 罕見疾病新藥開發…
  continue reading
 
台灣民眾對於全民健保的滿意度於 2021 年突破九成,其中就醫的方便性以及可負擔的醫療費用為民眾最滿意的項目,另一方面,也有輿論認為便宜的保費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醫療業被當成服務業等現象。健保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若要解決「健保浪費」,我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此外,國家的健康保險制度也連帶影響生技產業,台灣和美國的保險制度堪稱在天平的兩端,這樣的差異對於生技產業創新的影響為何? 「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張鴻仁教授,他是行政院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健保局總經理,陽明大學公衛兼任教授,後來更轉職到台灣生技創投,張教授撰寫了「關鍵戰疫:臺灣傳染病的故事」、「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二○三○ 健保大限」三本著作傳承其經驗。 收聽本集「生技來一刻」,了解張教授結合產、官、學的豐富…
  continue reading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在聽完上一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的曾憲榮教授 (Dr. Hsian-Rong Tseng)分享的創業教戰守則後,我們在這一集的節目中,要來聽聽老師創業的過程和這當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而擁有這樣豐富的實戰經驗的曾老師,又將給予我們怎樣的實際建議和創業秘訣!透過和BTB…
  continue reading
 
醫療資料的智慧應用是達到「精準醫療」的關鍵步驟,而智慧醫療的核心需要高度數據整合的醫療資訊系統。良好的醫療資訊系統配合人工智慧的預測模型,將能進一步延伸出各式應用,像是疾病管理、處分用藥、或是病人照護等等,進而提高醫療健康品質。 本集「生技來一刻」,我們邀請在華碩擔任 CTO 的黃泰一博士,黃博士將為我們介紹華碩AI研發中心 AICS ( ASUS Intelligent Cloud Services),還有近幾年來華碩重點發展的智慧醫療領域。此外,黃博士也分享了他的求學歷程,以及在美國和台灣橫跨產學界的豐富職涯經驗,趕快來收聽吧! 時間軸 講者介紹 (2:20) AICS 簡介以及智慧醫療現況 (5:10) 科技公司跨足醫療的機會與挑戰 (13:20) 如何吸引人才?AICS 的職場文化和…
  continue reading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三集,邀請到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擔任教授的曾憲榮博士 (Dr. Hsian-Rong Tseng),來分享他如何帶領研究團隊在癌症與其他疾病檢驗上,利用奈米技術來做臨床上的早期診斷技術開發。透過和BTBA Podcast團隊的訪談,帶出跟曾博士…
  continue reading
 
監測已批准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材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的安全性狀況,尤其是任何不良反應的追蹤,是FDA重要的任務之一。然而在2007年前,FDA往往是被動地等待企業、醫院以及消費者向FDA提供反饋,再由機構評估採取措施的必要性。FDA Sentinel System的建立試圖集結各大數據中心、學界以及業界的力量,創造高達一億人的醫療電子數據,讓FDA可以主動與即時地監測藥物被使用的狀況。 這集我們邀請到Sentinel System的首席科學家、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Dr. Darren Toh 杜勝偉博士,分享藥物流行病學家眼中的真實世界證據的取得以及應用,以及他協助建立Sentinel System的心路歷程。也分享COVID-19疫情期間,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被發表又如何改變大家對於真實世界資料的使用…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Gyors referencia kézikönyv